甚麼是學術傳播
作者:柯皓仁
2003 年,美國大學院校暨研究圖書館學會(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ACRL)定義「學術傳播(Scholarly Communication)」為「一個系統,經由該系統創建研究和其他學術著作、評估品質、傳播於學術社群、並保存以備未來所使用」。學術傳播也可說是學者分享與出版研究發現、使研究發現能夠廣為學術社群或更多人能取得的程序。
學術傳播可分為「正式學術傳播」與「非正式學術傳播」,所謂「正式學術傳播」乃指以出版同儕評鑑的期刊或學術專書傳播學術成果;「非正式學術傳播」則是學者間透過人際關係網絡,以面對面、電話、信件、開會、交換預刊本、抽印本與研究計畫書等非正式的互動,交換學術構想、意見或成果。
學術傳播經常被定義或描述為一個生命週期,該生命週期記錄了一項學術研究的創建、出版、傳播和發現所涉及的步驟。如下圖所示。在這生命週期中,學者(不論是教授或研究生)首先需要蒐集與分析研究資料/資訊來進行研究,繼而將研究成果撰寫為學術文章,並挑選適當的管道在完成同儕評鑑後出版。在學術成果出版後再予以傳播以提升其能見度與影響力;學者亦能探索其他學者的成果,做為未來研究的參考。
在這個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有好幾種參與者或利害相關者,包括研究人員、研究計畫資助機構、同儕評審、出版社,當然還有圖書館。從歷史上看,圖書館在學術傳播生命週期中的作用僅限於資訊消費者—圖書館收集和組織學術資源以供使用者發現和使用。然而,學術生產和傳播方面的技術創新、對傳統出版實務中關乎商業模式和智慧財產權管理所帶來的挑戰,以及對於開放科學(Open Science)的呼籲,為圖書館提供了利用其服務和專業知識來倡導和帶來積極變化的機會。
圖書館是成長的有機體,圖書館長久以來持續創新其服務項目,並利用圖書館館員的集體專業知識,使圖書館不再僅是學術資源的消費者,更成為學術傳播生命週期中的重要參與者和資訊生產者。圖書館在學術傳播生命週期中可以提供的服務包含:
- 採用館藏發展政策和重新確定館藏發展預算的優先順序,以策略性地支持開放科學與「開放學術(Open Scholarship )」,並積極應對傳統學術出版的經費挑戰;
- 開發工具或模式以幫助評估「付費期刊(subscription journals)」和「開放取用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
- 藉由支持研究人員識別號系統(如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簡稱ORCID)和促進使用「替代指標(Altmetrics)」來幫助研究人員盡可能發揮他們的研究影響力;
- 本地出版平臺的建置、管理與維運;
- 利用並倡導「合理使用權(right of fair use)」,以促進研究和教學中材料的保存、取用、使用和發現;
- 對作者進行智慧財產權教育,並協助解釋和修改出版合約;
- 倡導學術過程與成果的開放取用(如開放研究資料、開放取用、開放同儕評鑑,乃至於開放科學);
- 促進遵守研究計畫資助者機構的公共取用政策或命令;
- 「機構典藏(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的建置、管理與維運,旨在收集、展示和最大限度地發現機構研究成果。
文章原文: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Oct 22, 2021). What is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Toolkit: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Overview. Retrieved from https://acrl.libguides.com/scholcomm/toolkit/.